3月18日,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之“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”在南京举行,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地的十多位青年译者、作家就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、ChatGPT是否能取代文学翻译、当下文学翻译的种种问题等展开深入交流。
2021年,集中国作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、译林出版社三方力量的“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”(下文简称“中心”)成立,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由此而生。
“此次论坛恰希望回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,也回到今天的文学现场,反思翻译文学对于汉语文学的作用和意义。”中心主任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说,他也期待青年翻译家们借助各自的眼睛、耳朵,在这个论坛空间里分享世界各语种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新动向。
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、作家毕飞宇回忆了自己与翻译文学的不解之缘,分享了翻译文学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,又如何滋养了他的汉语写作。“如果要问我,我的一生有什么遗憾,我告诉你们,我的一生就是少了一只眼睛,少了一个舌头,现在你们拥有,我特别羡慕你们。”毕飞宇对着在场青年翻译家说,“你们拥有让自己本土的文明与世界文明互鉴批判的能力,你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好。”
ChatGPT,会取代文学翻译吗?
近来,ChatGPT的兴起让许多创作人士深感焦虑。有人试过,用基于GPT-3.5的程序翻译一本书,只花一个小时,可用率高达99%。
面对ChatGPT对翻译带来的冲击,作家小白相信文学翻译始终被需要,“因为机器不了解人类。作家写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,写这个人物是什么意思,其中的意向性,或者说作者意图、文本意图都是机器人无法理解的。”
他反而认为还有一个现象值得警惕,即因为畅销书的出现,无论是中国文本还是西方文本都开始出现简单化趋势——越来越缺乏多层次的复杂性。“我们的翻译和创作者如何保住文学的复杂性,保住文本具有复杂意向和意图的能力,是我们未来还存在的理由。”
作家、英语译者黄昱宁也认为对于真正的文学——而不是可以大量复制的文字而言,机器翻译技术仍会存在瓶颈,不是完全可以轻易跨越的。“人类文学翻译最难解决的其实是选择,比如语法结构、上下文含义的信息配比、表达效果等等。在这些方面,我都没有看到机器翻译的优势。归根到底,翻译还是人类自己的问题,是我们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问题,而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问题。”
论坛现场 葛庆文、毕飞宇、朱晓进、贲国栋
何平 岳雯
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
“翻译打消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边界,更是一种转化,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流动,滋生出新的土壤,长出新的植物。”
去年,作家、日语译者默音将武田百合子生前的最后一本书《日日杂记》介绍给中文世界,“我很感激百合子,翻译她的书让我有许多新的发现,可以说是一脚踩进近代史的迷雾,有些东西你要走进雾中才能看清。我自己也是写作者,不敢说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多少启发,但如果不从事文学翻译,可能我的创作又会是另一种方向。”
对有的翻译家而言,做翻译也是一个重新认识汉语、丰富汉语可能性的过程。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、西语译者张伟劼在翻译中会有意识地把汉语当成一种书面的、文学的语言,反复确认汉语词汇的使用正确性,甚至于逼着自己“重学汉语”。
同时,他重视方言,因为它代表了汉语的另外一种可能性。他以胡安·鲁尔福《燃烧的原野》为例,文中使用了很多墨西哥地区的方言,都是农民的土话,在把它们译成汉语的过程中,他特别借用了中国方言中一些有特色的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