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°

什么chatgpt、脑机接口,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

  从前的科技是要按一个世纪,再不济也是按照一年来跨越的,现在的科技貌似每天都在变。

  gpt刚出来没多久,更新换代的新产品就出来了。

  gpt除了强大的检索功能,还可以和人类对话,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、视频脚本、文案、翻译、代码,写论文 等任务。

  图片出自网络

  这给很多人带来了恐慌,因为似乎我们干的许多工作,没有哪一样是AI不能取代的。

  其实,我们还是图样图森破,因为gpt这些东西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.

  这么多年过去了,大清都亡了,也没见全社会的人没活路啊。

  01

  古代人工智能:扶乩

  古代就有一种类似于gpt的东西,通过把问题告诉对方,对方反馈答案。

  这种传统的“人工智能”叫扶乩。

  扶乩,具体方法在影视剧中,其实很多。

  图片出自网络

  扶乩要准备带有细沙的木盘,没有细沙,可用灰土代替。

  乩笔插在一个筲箕上,有的地区是用一个竹圈或铁圈,圈上固定一支乩笔。扶乩时乩人拿着乩笔不停地在沙盘上写字,口中念某某神灵附降在身。

  术士制丁字形木架,其直端顶部悬锥下垂。架放在沙盘上,由两人各以食指分扶横木两端,依法请神。

  木架的下垂部分即在沙上画成文字,作为神的启示,或与人唱和,或示人吉凶,或与人处方。

  图片出自网络

  如同脑机接口,最初的目的是修复人的神经组织,让更多的残障人士尽可能与正常人幸福一样。

  扶乩的最初目的多是为了求神用药。

  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卷十四载:

  景州方夔典,言少尝患心气不宁,稍作劳则如簌簌动,服枣仁远志之属,时作时止,不甚验也。偶遇友人家扶乩,云是纯阳真人,因拜乞方,乩判曰:“此证现于心,而其原出于脾,脾虚则子食母气故也。可炒白术常服之。”试之果验。

  一个叫方夔典的人,稍微劳作一下就感觉身体不舒服,吃了枣仁、远志这些东西,仍旧不能根除,直到偶然间遇见乩仙,乩仙认为,方夔典的病症状在心,但源头在脾脏,所以可以用炒白术治疗。

  图片出自网络

  试了一下,果然如此。

  不知道方夔典的身份如何,如果是底层百姓,信乩仙不足为奇。

  但其实在文教昌明的宋代,哪怕是陆游、范成大这样的士大夫,在遇见疑难杂症的时候,仍旧是“三巫递进,七医并举”。

  这表明,传统医学与传统人工智能的合流,是源远流长的事实。

  02

  扶乩的门槛高于gpt

  扶乩不仅早于gpt,它的门槛也不是一般的高。

  言外之意,一个厨师可以问gpt如何炒菜,但却不能问乩仙,因为乩仙业务太忙,而且乩仙的答案还需要提问者有较高的逻辑思辨能力。

  在古代,乩仙的服务对象,大部分是科举的士子。

  图片出自网络

  《子不语》卷二十一记载:

  “康熙戊辰会试,举子求乩仙示题,乩仙书‘不知’二字。举子再拜,求曰:‘岂有神仙而不知之理?’乩仙乃大书曰:‘不知不知又不知。’众人大笑,以仙为无知也。

  又甲午试前,秀才求乩仙示题,仙书‘不可语’三字。众秀才若求不已,乃书曰:‘正在不可语上。’众愈不解,再求仙明示之,仙书一‘署’字,再叩之,则不应矣。

  从这里来看,乩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,很像gpt直接说:“抱歉,我还不知道·····”。

  但结果却令人啧啧称奇。

  戊辰年的科题为“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”三节;甲午科题则是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”一章。

  以“不知”为“不知命”,以“不可语”为“不如好之”,“署”是四个“者”,这些都与考题应验了。

  图片出自网络

  当然,有较真的人会说,考题如果实在应验不上,乩仙说的“不知”、“不可语”也算是实话。

  这就和江湖术士一样,说囫囵话,怎么说怎么是。

  请不要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质疑!

  《客窗闲话》记载:

  大比之年,有父子诸生,共叩鸾仙问得失。鸾书曰:“速往南行,路遇疯僧,问之不已,可决前程。”父子大奔而去,其子年少足捷,果追及一僧。问之不应,牵袖苦缠不休。僧瞪目大骂曰:“入你娘的中!”生怒欲殴,经众劝释,是科其父高捷,始悟其言。

  当爹的和儿子一起科考,通过询问乩仙,得知南边有个疯僧,他能预测两人的前程。

  当儿子的可能是因为年轻力壮,所以捷足先登,但疯僧不搭理他。他一直纠缠,疯僧就骂:“X你妈的中”。

  图片出自网络

  后来,果然爹中了,儿子没中。

  通过这个案例,你品,你细品。乩仙已经不像gpt那样冷冰冰,而是具备人的情感。

  疯僧总不能直接告诉那娃考不中,都知道以含沙射影的方式预示结果。

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
    所有的伟大,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!
欢迎您,新朋友,感谢参与互动!欢迎您 {{author}},您在本站有{{commentsCount}}条评论